当前位置:书网Shu123.Net > 图书阅览 > 人物传记 > 正文

闻一多:现代诗人,学者,新月诗派主要成员

来源:网络   编辑:佚名   更新时间:2010-11-25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号友山,也名亦多,后改名多,笔名一多,湖北浠水人。新月诗派主要成员,现代诗人、学者。   生平简介  闻一多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刊》、《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1...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普遍认为闻一多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爱国主义诗人。例如朱自清就说过:抗战以前,闻一多“差不多是唯一有意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但是,人们一般都忽略了闻一多爱国主义诗歌的独特成因和内涵。闻一多是五四时期新一代的留美生,且经历了近10年的美国化的清华教育,按理,他应当对美国社会、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心理接纳方面有足够的准备。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在给家人的信中,闻一多曾这样说:“留学苦非过来人孰知之?作中国人之苦非留学者孰知之?”闻一多的这番话,很切实地道出了留学这一特殊事件和经验所带给留学生们乃至闻一多个人的特殊影响。《红烛》中非常浓烈而富有个人色彩的思乡念国之情,首先就与现实生活中这样一种特殊的处境相关:闻一多生为中国人而又身处异域;身处异域而又实为中国人。于是,闻一多自留学之日起,就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异域与本土的比照和对立中;同时也因为这种比照与对立而产生强烈的文化冲突和个人焦虑。
  闻一多把赴美途中第一首诗《孤雁》,称之为“不幸的失群的孤客”,“泣诉那无边的酸楚”。抵美之初的大量材料表明:闻一多留学时期的爱国思乡之情,既相关于闻一多本人特别强烈的民族感情和文化感情,也相关于初出国门“游子”负笈异国的孤独而敏感的精神状态。例如,在留美不久所写下的《太阳吟》中,闻一多不仅说太阳“也是我家的太阳”,“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另一方面又说太阳也像自己一样“无家可归”:   

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
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


所以,在《致吴景超》信中,闻一多一方面说“不出国不知道想家的滋味”,想的不是“狭义的‘家''”,而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人”。另一方面,也坦陈出美国社会文化对自己的刺激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焦虑和惶惑。由于这些刺激惟身处域外方可感受得到——它包括来自异类民族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否定,因此在思乡爱国情绪中,无疑混杂着一种极其强烈的挫折感、飘泊感乃至拒斥和愤激情绪。
  这种独特的生活经历,也影响到闻一多回国后的诗歌创作。例如,闻一多的《洗衣歌》仍是过去留美经历的回声:其中虽有对英国诗人胡德(Thomas Hood)著名《衬衫之歌》的模仿;但显然也增添了留学时代的感慨与认识:诗中既有留学者格外敏感的民族自哀、自伤和同情心,更有一种民族的自信和抗争心。诗人剥去民族歧视者、压迫者以高等人自居的漂亮外衣,还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

上一篇:王国维:国学大师
下一篇:古龙:著名小说家

您可以: 告诉给你的朋友!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本页!

免责申明:《闻一多:现代诗人,学者,新月诗派主要成员》紧供参考,不做创业赚钱投资建议,因该资料或依赖该资料之任何部分或全部所致的任何损失,我们概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