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网Shu123.Net > 图书阅览 > 人物传记 > 正文

闻一多:现代诗人,学者,新月诗派主要成员

来源:网络   编辑:佚名   更新时间:2010-11-25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号友山,也名亦多,后改名多,笔名一多,湖北浠水人。新月诗派主要成员,现代诗人、学者。   生平简介  闻一多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刊》、《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1...
其一切丑恶和肮脏。这大概既是诗人所发掘的“一点神秘的意义”。
  追求与幻灭  闻一多的诗歌,既表现了留学这一特殊事件在心理和文化方面所造成的“无家”和“无根”状态;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回国前后从追求到幻灭的心路历程——前者是《红烛》的基调,后者为《死水》的色彩。
  在《红烛》中,诗人曾自喻为即便终日流泪,燃烧自己,也要“创造光明”,将光明“流向人间”的红烛(《红烛》);诗人赞美过那“在绿嫩的树皮里膨胀着”的生命(《青春》),和那出污泥而不染、保有“圆满底个性”的红荷(《红荷之魂》);诗人尤其对那“祖国的花,如花的祖国”(《忆菊》),对“家乡底太阳”(《太阳吟》),表现出不可遏止的思念之情。但是,在闻一多回国后结集出版的诗集《死水》中,“希望之花”凋谢了,祖国之梦也残破了;取而代之的,是捶胸顿足的痛苦失望(《发现》),甚至是绝望之至的愤怒(《死水》)。
  闻一多的追求和失望,一方面较之于徐志摩更带有社会和民族内容,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同样的精神矛盾和绝望情绪。《口供》一诗中,闻一多坦率地供认出这种自我矛盾和分裂状态:一个“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青松和大海”,“爱英雄,还爱高山”,“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还有一个“我”,则是说出来也让人“害怕”——“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末日》、特别是《夜歌》中,描绘的是一种怪异、恐怖、令人战栗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现实的一切都隐退或变形了,人世间的最后一点活气也凝固了,只剩下一片黑暗,一片鬼气,一片冰冷。——它们实际上是诗人灵魂中那冷的一面,孤独的一面,怀疑甚至颓废一面的投射和写照。如果说徐志摩描写现实社会生活的作品,渗透着诗人强烈的个人主义,或所谓“民主个人主义”意识,那么,闻一多的爱国主义诗篇,同样也反映着他个人的精神苦闷,以及个人主义者特有的思想矛盾和局限。
  譬如,谁敢说闻一多思国思家的情绪,没同时渗透着一种因远在异国他乡而产生的孤独感呢?或许正是这种处境和感情,多少强化了、甚至理想化了他心目中祖国的真实面貌和印象;因此,当他带着这种理想化的向往回国后,便不得不更感到格外深痛的绝望,便不得不由对祖国的依恋和歌颂,转而对其现状痛加责伐。不仅如此,这种失落感,反过来使他又一厢情愿地寄希望于另一理想化的对象——向历史和传统寻求“民族”和“文化”的伟大(《祈祷》、《一个观念》)。由此看来,无论闻一多的爱国诗具有如何真实的社会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

上一篇:王国维:国学大师
下一篇:古龙:著名小说家

您可以: 告诉给你的朋友!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本页!

免责申明:《闻一多:现代诗人,学者,新月诗派主要成员》紧供参考,不做创业赚钱投资建议,因该资料或依赖该资料之任何部分或全部所致的任何损失,我们概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