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网Shu123.Net > 图书阅览 > 人物传记 > 正文

王安石生平,创作与变法

来源:网络   编辑:佚名   更新时间:2010-11-25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 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王安石生平大事年表 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
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王安石生平大事年表

    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

    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

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王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元年(1068)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

    熙宁三年(1070)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

    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第一次罢相。

    熙宁八年(1075)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

    熙宁九年(1076)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在他进入仕途地方官吏时,能够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由于较长时期接触了解社会现实,

1 2 3 4 5 6下一页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

上一篇:张骞:西汉汉武帝时期伟大的探险家
下一篇:呼韩邪单于:西汉后期匈奴单于

您可以: 告诉给你的朋友!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本页!

免责申明:《王安石生平,创作与变法》紧供参考,不做创业赚钱投资建议,因该资料或依赖该资料之任何部分或全部所致的任何损失,我们概不负责。